整理 | 洋紫
6月25日,由全球化媒体智库——霞光社ShineGlobal&霞光智库举办的「品牌引力·重构增长 – WAVE2025品牌全球化大会」在深圳成功举办。
在本次大会的主论坛上,乐其创新SmallRig全球市场研究负责人姚宁以《颠覆式创新与敏捷突围,全球化破局者的底层逻辑》为题,进行了精彩演讲。
以下是演讲实录(有删减):
我是乐其创新的姚宁,今天在这个场域跟大家分享一些乐其创新以SmallRig品牌为中心,在跨境和出海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如何在我们所定义的微笑曲线两端做能力和发展的建设。
大家都知道微笑曲线,这是一个比较通识的商业理论。左侧是产品和研发,右侧是用户。连接两个终端的,就是我们不断构建能力的基础。基于微笑曲线的模型,做进一步的思考。
今天我们只做产品和研发,但是我们的供应链没有及时跟上,不能做到快速敏捷反应,最终我们也没办法实现更加高效地反映市场上的需求,所以真正的价值创造,我认为是产研以及供应链交付成一体化,以企业为代表,交付给用户进行价值传递。
另一端,从品牌、营销、渠道到零售,如果我们做的是零售业务,最终我们服务的是用户。如何在用户端做用户深耕,做好用户关系的加深,最终实现用户和交易的转换,并实现持续的转换和循环。
从这两端,我们定义了自己的创新实践和思考。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公司。乐其创新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深耕于摄影行业。面对专业的摄影人群,向上是面对电影工业的导演、影视剧组。向下,服务一些个人创作者。我们以影像赛道为核心,为我们的用户提供“2+3战略体系”。
我们会以相机和手机作为两个主要影像的采集终端,围绕这两个主机生态,我们会构建生态套件的解决方案。同时,随着业务的发展,我们延伸到了声光电这三个领域,“2+3”是我们全球布局影像赛道的战略核心。
在十几年的耕耘过程中,我们在市场上沉淀了一定的基础,服务的用户覆盖全球160个国家和区域,全球的经销商和零售网络有600家,有400家线下零售门店。整体来说,全球渠道出海的结构是比较完整的。在耕耘的过程中,我们沉淀了用户的认可,仅仅官媒可直接触达的深度粉丝有300万,分别在不同的海外和国内的官媒平台。
我们的产品,更多以偏解决方案、工具、生态协同产品为结合。公司特点是“快制造”,在不断接收用户需求和自主产品定义之间构成我们敏捷的产品开发模式。在众多耕耘当中,我们积累了非常深厚的主机战略关系,这也是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和主机在新品发布中得到产品和技术上的支持(的原因)。
从行业主机侧,从产品定义侧到产品开发侧,包括敏捷柔性供应链的反应。通过供应交付的创新,我们得到了“多快好”的产品口碑积累。在整体产品的创新上,可以做到平均每天有1.6款产品的诞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因为我们在产品快速开发的过程中,要不断迭代用户的需求。
除了供应链的积累,在用户端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构建产品、营销的竞争力以及与品牌沟通的能力?本质上来说我们在思考一件事情,我们在做用户关系加深这件事。用户关系的加深,我们在300万甚至更多的用户之间,我们有一些用户关系加深的模式。
在其他场域,我们也跟大家分享过,也就是我们的Co-Design。在摄影器件产品的定义和研发过程中,我们未必会像用户一样,非常清楚他们的场景需要以及真实的痛点需求。所以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倾听用户的意见,保证产品定义以及在真正开发的过程中,实现更精准的产品定位。
DreamRig是我们的公益品牌项目,伴随公司的业务发展持续到今天,并且一直在发展。这个项目内容更多是连接了所有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个性化需求的背后,很多需求用标准化的交付能力,是没办法解决的。我们用敏捷开发、柔性供应链制造,实现了小批量、个性化的定制能力,帮助很多摄影师解决他们应用场景的个性化需要。
随着与用户不断沟通的过程,我们发现,我们可以链接用户,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帮助中国的品牌形成本地化内容出海以及营销的沉淀。大家都知道,在出海的过程中,如何表达你的产品,如何做好你的品牌沟通?
一条好的片子非常重要,它胜过了很多千言万语,胜过了图文营销的介绍。我们链接了全球的摄影用户,在整个生态体系中,将我们的用户纳入到商业组成部分,让全球优秀的摄影师和中国品牌本土化出海的内容建设形成关联,为摄影师提供了一个反向的新商业机会。
我们构建了“全球拍”,帮助中国品牌出海,为做好本地化内容建设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在价值观相同、场域相同的品牌上,我们会形成co-branding的合作计划。同样一个场域的表达,两个不同的产品,用同样的消费场景,用同样的消费行为链接内容建设,由此来共同建设本土化出海时两个品牌的营销成本,这构成了Rigs Studio的核心内容。
内容交付方面,我们有TVC(产品广告)、信息流动、KOL测评、UGC内容、产品卖点视频、教程视频等等,都可以帮助中国品牌走向他们的目的国家,做好内容上的沟通。这是我们服务的一些品牌介绍,目前的能力覆盖以欧美和澳新为主。
以上是我们服务的中国品牌包括全球拍以及co-branding的代表性内容,在服务专区有我们的服务小伙伴,感兴趣的可以跟我们的小伙伴做链接和沟通。我们做了一些用户关系加深模式的探索,但是只有单一在用户加深关系上做持续探索,是否就能真正实现在出海上的乘风破浪和长久破局?这个答案对我们来讲,我们是持否定的。原因是什么?需要有一个更强大的商业系统,加持到微笑曲线的两端。
我们在思考,如何从用户的共创,将共创精神和共创理念代入到产业侧。在这个思考的背后,我们尝试着建立了乐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这是什么样的组织?带着这项思考,带着赋能的使命,我们连接了上游产业端整个价值链构成过程的大小卖家,包括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在整个链接的过程中,我们想打造的平台是,帮助我们的用户,以及社会上的企业创新者、个人创新者。他们有想法,但是他们没有办法,我们通过想法和办法的链接,扩大到公司以外,到社会侧和产业侧,进行协同创新。
要实现这个理念,除了有组织之外,还必须要有一个阵地,这个阵地就是“壹起创”,我们可以把想法、组织能力,通过“壹起创”的阵地,链接到社会上每一个有想法的创作者。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从小程序、企业网站,向社会展开。
做好产业的创新协同,是否就够了?也不够。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产业创新如何将好的想法通过和办法的结合,将其落地?整个影像行业的趋势方向,包括它的产业结构,随着行业趋势的变化,结构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举办了全球影像场景产业论坛。
如果说“壹起创”是一个创新的孵化土壤,那我们的全球影像场景产业论坛其实就是给所有产业链上关键环节的角色,形成产业趋势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研讨中心。我们会邀请主机厂商、生态伙伴,也会有非常优秀顶级的创作者,包括奚志农、超侧卫、Thomas看看世界、古天鸡、凌子川,这些都是在细分影像行业中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话语者和内容创作者。我们连接了这些平台,共同商讨影像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和变化以及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在商业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有一个理念,一个好品牌不单单只耕耘于自身的商业,必须要向社会贡献一些社会责任,要向社会和这个世界传递一些善意和美好。我们成立了斯莫格公益影像奖。公益影像的背后,是用影像的力量链接全球的影像创作者。通过一年时间的实践,我们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征集了3891多部影片,影片内容更多介绍的是对生态的关注,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这些影片内容播出之后,通过一层一层的筛选以及传播的推广,影响了很多人在这项公益事业上的认识和理解。在做这项公益事业的背后,我们也发现有很多创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也会连接行业大咖,有影视、有技术方面经验的大咖,我们形成了一个组织,给有想法的创作者提供技术帮助、技术指导,甚至会提供资金支持。最终,我们一起不断持续创作更多好的内容,服务于社会。
这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帮助创作者更好地创作影片,我们邀请了不同层级的大咖。
做一个总结。从供应链端,从用户侧的加深端,不断构建能力的结合,不断从用户共创走向行业和产业共创,用产业共创的生态力量,反向赋能到用户侧,反向赋能到供应链的供给侧。
本质上来说,我们都是在为一个使命、为一个理念做奋斗。品牌的价值主张是“自由创想”,我们希望用我们的商业实践,用我们商业系统的打造,帮助我们最终的用户,帮助我们的摄影师实现他们的自由创作的梦想,让他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加自由,让他们能够无拘无束地突破挑战,突破每一层创作的边界。
在自身环保和ESG的践行上,五年前我们就全部更换成了牛皮纸和大豆油墨的印刷。三年前,我们连里面所有的塑料袋甚至是保护设备的泡绵,都换成了较高成本的压泡纸。这项成本的投入,我认为是企业回馈社会、保护环境、倡导环保理念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和实践的做法。每年,我们投入400多万个可降解包装。我们的产品非常多,如果用的不是环保包装,对环境保护是会有破坏的。当然,这也只是我们在实践上的案例。
未来,在企业出海、破局、供应链端、用户端以及环保理念价值的践行上,我们依然还会坚持。在未来的出海领域当中,特别是做零售行业,刚才廖总也介绍过,在整个产品逻辑以及品牌逻辑的递进过程中,我认为,品牌逻辑本质就是用户逻辑。用户逻辑的本质,就是如何通过构建品牌与企业的商业模式贴近用户,不断加深用户关系,我认为这就是出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谢谢。